每種產品在市場售賣,都有多家公司在在競爭,有的打價格站,有的以產品新穎獨特來吸引客戶,MCU芯片也不例外,在市場中高家的各種競爭,而今天講的競爭,是產品本身不同位數競爭,眾所周知,MCU芯片有
8位MCU、16位MCU、32位MCU的,每種位數的MCU都相應的市場,市場的占比大小而以,接下來看看MCU市場那么卷,8位MCU在行業又會經歷什么樣的“洗牌”。
在上半年,隨著半導體需求和產業轉型,國內MCU產業面臨新的挑戰。與此同時,需求低迷不僅給MCU行業帶來了銷售困難,也給原本確定的生產庫存帶來了從未遇過的壓力。
32位而不是8位是大勢所趨嗎?
多位MCU資深從業者表示,做出這樣的決定有著深刻的原因。當然,首先也是重要的是,8位MCU正在深入消費和消費電子市場,因此仍然存在巨大的機會。
相關內容顯示,8位MCU以低成本、易開發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消費、工控、家電、汽車等下游領域,其性能能夠滿足大部分場景的需求。(車迷、雨刷天窗等)。
而憑借性能、價格、功耗、可靠性和穩定性很好的“平衡”表現,8位MCU依然占據著相當的地位,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據相關平臺統計,2011-2020年4/8位MCU占全球MCU產品的15%。到2026年,全球4/8位MCU規模仍有望達到24億美元。
擁有32%市場份額的8位MCU領導企業的發言人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8位處理器越來越多地用于對尺寸、空間、低功耗和壽命有要求的應用中。充當系統管理 IC 和協處理器。這主要是由于分布式智能在物聯網邊緣節點、汽車安全、工業控制系統、醫療電子和消費電子等應用中的急劇增長。
“即使你擁有先進的 5G 系統,將某些任務卸載到更小的 8 位處理器也可以釋放更高級別的處理器來發揮它們的魔力并做它們擅長的事情。你可以經常這樣做并從中受益它,”該代表繼續說道。此外,聽起來可能很奇怪,8 位 MCU 的增長大部分是由 32 位的增長推動的,人機界面 (HMI) 功能和內務處理等任務被卸載到 8 位。他指出。處理器。此外,越來越多的 8 位機器被用作協處理器來執行任務,例如獲取傳感器讀數和預處理傳感器數據,然后再將它們交給更高級別的處理器。
估計大部分8位MCU使用的是OTP公司,在后續生產中不能很好的擴展。但是,32 位 MCU 可以使用 eFlash 工藝,并且可以使用 12 英寸晶圓以更先進的工藝制造。釋放 12 英寸晶圓廠產能將確保更強勁的 32 位 MCU 供應,并通過規模效應進一步降低價格。一個 32 位 MCU,加上其額外的性能和環境優勢,將不可避免地吞噬一個 8 位 MCU。市場。
內“憂”外“苦”,本土MCU還是重新"洗牌"?
首先,需要承認,國產MCU在近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已經走過了漫長的道路。近年來,國內MCU廠商深受缺貨和“國產替代”的打擊。不過,從MCU生態來看,國產MCU與國外MCU品牌還有很大差距。
“和國內很多芯片領域一樣,國內MCU廠商也陷入‘卷入’,陷入死循環,沒有辦法生產出更高質量的高端產品,與國際巨頭競爭。”
對于本土MCU企業來說,在發展初期,走投無路的廠商會用“價格戰”來“碾壓”競爭對手,這無可厚非,也無可厚非。然而,雖然國內一些廠商已經過了這個階段,甚至上市了,但仍然在低端市場用價格競爭吸引競爭對手,導致行業“惡性循環”。
“某上市廠商將其M0+級MCU的價格定在0.08美元,不盈利(甚至虧損)。在量產上,國內其他MCU廠商落后,否則很可能還沒開工就夭折了。”這也將使完全無力和錯誤的MCU制造商陷入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這已經為在生態、成本和產能方面具有優勢的外國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機。”
終端開發者將8位MCU換成32位MCU還是有門檻的,軟件和硬件開發人員也需要幾個月的時間,這是因為已經量產的賺錢項目沒有動力重新開始開發新產品,新項目的競爭將取決于主要制造商的結果。